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办公室电话:028-86110407 传真:028-86110407 邮箱:schjkxxh@163.com
欢迎来到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欢迎加入我们!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健康的重要,也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环境与健康,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不禁要问: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如何与“健康中国”融合,如何保障公众环境与健康权益?
其实,很早我国就开始将预防和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纳入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相关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
那么,环境与健康工作如何从顶层设计到行动实践,小编带你GET。
全国---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该法明确规定“保护人民健康”。
2005年
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标准管理处(环境健康处)设立
该机构简称标准处,属于法规与标准司内设机构,负责标准综合协调和管理、环境健康相关工作。
2007年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发布
这是中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
将“保护人民健康”改为“保障公众健康”,在法律涵义上更加凸显环境法保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的价值。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并提出了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2016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
明确了建设健康环境等战略任务,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要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
2017年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印发
要求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制度研究;发布环境与健康技术规范与标准。探索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热点问题环境与健康调查,以及提升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
《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HJ 837-2017)和《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规范 横断面调查》(HJ 839-2017 )印发
标志着环境与健康标准正式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基准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规范了国家环境基准研究、制定、发布、应用与监督工作。
2018年
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开展
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选取了四川在内的15个省(自治区)开展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入选首批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地方环境与健康制度建设、普及风险管理理念、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提升环境与健康素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工作办法(试行)》印发
文件明确了生态环境部和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责任,强调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的责任,并对设置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作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明确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中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调查的启动条件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业务范围,还对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处理及相互衔接关系进行了规定。
2019年
第二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获批
新增点位分别是上海市、成都市、连云港市及十堰武当山特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作为健康中国行动15项行动之一,包括2个结果性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分别从实施垃圾分类、防治室内空气污染、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防灾防震等应急演练、提高居民防护意识和能力4个方面,提出了倡导性要求。并要求政府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工程设施投入、管理和维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2020年
国家生态环境基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2020年版)及其技术报告、《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2020年版)及其技术报告陆续发布
我国生态环境基准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技术规范、基准值有序衔接的生态环境基准管理链条。
《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HJ 1111—2020)发布
作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的统领性文件,该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一般性程序、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指导各应用领域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制修订工作,对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与健康领域,除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四川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四川省---
1、全省
2018年,四川省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工作开展
四川省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要求,启动了四川省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工作。省环境科学学会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省生态环境厅的组织指导下,开展此次工作。结果显示我省居民普遍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认同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自身责任,尤其关注企业项目环评,环保维权意识较强。但对安全饮水和重污染天气的识别、绿色消费行为的认识、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报和正确维权途径等知识和技能欠缺,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养成。
2019年,《关于推进健康四川行动的实施意见》《 健康四川专项行动方案(2020-2030)》出台
明确了四川省将集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力量,实现全民普及健康知识,全面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防控重大疾病,延长全民健康预期寿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四大方面十八项专项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作为健康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民、关联多方。
2020年,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启动
6月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启动了四川“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标志四川环境与健康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开启了环境与健康工作新篇章。
2、成都市
2019年,举办了首届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侯立安、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等知名专家进行主旨演讲。授予了4个区(市)县,2个医疗机构,3所学校作为成都市环境健康研究基地称号。
2019年,成都市获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第一个副省级城市。
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汇聚全国生态环保、卫生科技资源,成都市成立了贺克斌院士为理事长的环境与健康研究促进会。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成都市卫健委、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等市级部门编制了《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助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建立智慧精准风险管控体系、建立生态价值转化融合发展体系、建立全社会共建共享体系、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为重点,确定了生态环境与健康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