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办公室电话:028-86110407 传真:028-86110407 邮箱:schjkxxh@163.com
欢迎来到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欢迎加入我们!
各有关单位(团队)和个人: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科学素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激发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发掘一批优秀的生态环境科普创作人才,优选和推广一批优秀生态环境科普成果,学会面向全社会征集生态环境科普作品和课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条件
(一)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党的宣传工作要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
(二)围绕生态环境相关领域(水、大气、土壤、固废、噪声、光、核安全与辐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绿色生活、绿色产业、新型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等领域)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科普宣传与技术推广、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才培养与建设等方面。
(三)内容新颖,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
(四)应保证原创性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学会不承担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二、征集范围
此次征集范围包括科普文作、课程案例、活动策划、微视频、图书、创意设计、展品展项、融媒体产品八个成果类别。
(一)科普文作:包括科普理论和实践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建议、科普软文、剧本、解说词等稿件。
(二)课程案例:包括系列或特色校本课程、研学课程、培训课程等,需附课程大纲、课件及介绍说明。
(三)活动策划:包括整体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成果、宣传报道等。
(四)微视频:包括公益宣传(3分钟以内)、微动漫(3分钟以内)、微电影(5分钟以内)等视频,格式为MP4,分辨率不低于1920x1080像素。
(五)图书:包括科普知识读本、绘本、手册、画册等书稿。
(六)创意设计:包括宣传海报、图解科普、宣传画(挂图)、折页、文创产品、桌游等设计作品。
(七)展品展项:包括在科普基地、博览会、展馆或科技(科普)馆中展出过或者未展出过的展品展项。
(八)融媒体作品:包括小程序、小游戏、H5、音频、VR等作品。
三、申报流程
(一)自主申报。申报单位(团队)或个人按照自愿原则,填报《生态环境科普成果信息表》(见附件1)报送至学会秘书处,同时需提供成果电子样板或实物(不便于提供的,可提供展示介绍视频,如:展品展项)。
(二)成果初审。学会秘书处对征集的成果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筛选出符合征集条件和范围的成果。
(三)专家论证。学会秘书处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初审通过的成果进行复审论证。必要时邀请申报单位(团队)或个人进行当面报告,或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研。根据专家论证意见梳理出生态环境科普成果目录,并面向社会进行公示。
(四)正式发布。对公示无异议的,入选《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普成果库》,并不定期向社会进行发布和宣传。
四、成果用途
(一)根据申报单位(团队)或个人意愿,优秀成果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社会进行推介和传播。
(二)对入选的科普文作(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建议、科普软文、剧本、解说词等稿件),学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并向相关渠道进行推荐和报送。
(三)征集成果择优推荐参与国家级、部级、省级和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科普竞赛、环保创意大赛等的评选。
(四)择优进行成果转化,通过组织召开对接交流会、展览展示、科普宣传、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优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
五、其他事项
(一)参与的单位(团队)或个人请于6月30日前将生态环境科普成果信息表、承诺书,以及成果电子样板或展示介绍视频,发送至schjkxxh@163.com,邮件名格式:成果类别+申报单位(团队)或个人名称+成果名称。同时,根据需要寄送生态环境科普成果实物至学会秘书处。
(二)如有证明成果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材料(如专家推荐信、第三方评价材料、荣获奖项等),可一并报送。
联 系 人:学会秘书处科普部 梁兰心
联系电话:028-86114354
联系邮箱:schjkxxh@163.com
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8号
附件:1.生态环境科普成果信息表
2.承诺书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202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