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巡礼(四)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恢复研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恢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其研究方向以典型生态区域野外生态观测为重点,结合GIS调查评估手段,跟踪四川省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的变化过程、生态功能发展趋势,开展生态服务功能与人类活动和环境扰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的研究,从保障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研究并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对策措施,并探索生态功能修复技术,推进实施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
一、实验场地
四川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四川省环科院建设,现有实验场地约600m2,其中,分析测试实验室500m2,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实验室约100m2。另外建设有20000m2科研实验楼、实验厂房,为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修复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建设提供了场地保障。实验室配备主要设备44余台(套),总价值约321万元。
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恢复研究重点实验室除了室内实验室,还有五大室外“实验室”基地。
1、峨眉山科研基地——盆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方向。综合应用生态系统定位观测、遥感解译等技术手段,耦合区域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开展中长期跟踪研究,旨在揭示该区域代表性生态系统,在林农牧及以旅游为主导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持续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
2、四姑娘山科研基地——高山高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方向。以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开展中长期跟踪研究,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和低密度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代表性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演替规律。
3、邛海湿地生态科研基地——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需求,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跟踪观测,进行湖泊—湿地—农田生态系统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提供示范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
4、宝兴生态观测科研基地——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并评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状况。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分析,研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5、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科研基地——以会东基地、盐边基地为依托开展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方向。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优良抗逆树种的筛选、培育、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推进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示范,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研究。并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等在内的修复机理以及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二、研究成果
1.依托该重点实验室,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技术体系,以及野外观测参数,环科院生态所完成了《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全面掌握了四川省十年来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胁迫因素,综合评估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研究,提出四川省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该项目获评2016年度四川省环保科技进步一等奖。
2.依托实验室,完成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项目,划定了13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总面积为1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辖区面积的40.6%。构建了 “四轴九核”的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格局。并于2016年经省政府发布实施《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意见》
3.实验室完成了地震灾后受损生态环境生态功能恢复效应评价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功能评估模型、指标(USLE模型、林冠截流指数、生境质量指数等评价指标),借助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遥感数据处理平台,首次对5.12汶川地震生态功能恢复效应进行了长达3年的连续跟踪监测,监测对象既有十个极重灾县总体情况,又针对选定典型区进行重点监测。汶川地震灾区灾后生态功能恢复研究对于科学管理灾区生态环境,制定中长期生态恢复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地震灾后受损生态环境生态功能恢复效应评价项目》获评2015年度四川省环保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依托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建设成的四川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恢复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四川省生态功能保护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四川省环科院的带领下完成了《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四川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若尔盖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5.12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破坏评估》、《四川省生物多样性评价》、《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中-挪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四川数据管理系统》、《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大课题。在生态恢复领域,该院长期在会东县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研究及实施示范工程。同时,该院开展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四川生态省建设绩效评估工作,也为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其中50多项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或进步)奖。并同美、英、德、日、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一些环保机构组织,建立了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关系。